特朗普对中方的邀请函充满期待,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对华鹰派”正在失去影响力?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私下表达了强烈的访华意愿,并在经贸和外交方面对中国释放积极信号。白宫也在筹备一个商界代表团,各路美企都在争取随行名额。
特朗普不仅多次向幕僚表达访华意愿,还亲自推动筹备商界代表团,甚至连空军一号的座位分配都成了争夺焦点。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既有经济利益驱动,也有政治现实考量。2025年3月爆发的关税战让美国农业遭受重创,中国对美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10%关税后,美国大豆到岸价每吨飙升至4076元,比巴西大豆高出531元。这直接导致美国农民损失惨重,4月份中国取消的美豆订单同比激增300%。为了挽回农业州的支持,特朗普急需通过访华重启农产品出口谈判。彭博社报道显示,他现在更关注如何复制第一任期的“采购协议”,而不是纠结于所谓的“贸易失衡”问题。
从政治层面看,特朗普的访华计划与其2028年连任布局紧密相关。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2025年2月非农就业新增仅15.1万人,失业率微升至4.1%,经济放缓压力明显。若不能在贸易问题上展现“政绩”,共和党可能在中期选举中失去对国会的控制。因此,他需要通过访华释放缓和信号,安抚国内商界和选民。此次筹备的代表团涵盖特斯拉、英伟达、贝莱德等巨头,这些企业的在华利益直接关系到美国股市稳定。
经历过第一任期的贸易战后,特朗普意识到对华全面对抗难以持续。复旦大学吴心伯教授分析认为,特朗普希望通过元首会晤确立“和平共处”基调,为其外交生涯增添“务实”标签。这种转变在其近期言行中尤为明显:7月15日他批准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打破此前“严防技术外流”的承诺;16日签署芬太尼法案时,罕见称赞中国“正在迈开大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