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人形机器人正加速场景化应用落地,它们告别了“站桩”展示,转向探索替代人类作业的场景与方案。核心竞争力聚焦于“能否更快上岗”,工厂搬运等模拟场景已大量呈现。在寻找落地场景时,“先上岗、再进家”成为机器人普及的现实路径。业内人士表示,若进展顺利,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 时刻”最快有望在1~2年内到来。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在工业、商业、消费、特种等场景里逐步探索。大会期间,走访现场发现,与去年行业普遍展示机器人才能不同,今年业内更关注机器人如何真正投入工作、实现商业化落地。从企业展台布置的仓库包裹分拣流水线,到商业空间的导览台,处处可见厂商们为自家机器人寻找“干活场景”的努力。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本次大会上分享了人形机器人十大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包括3C制造领域的物料质检,电力生产领域的电站操作,船舶制造领域的打磨抛光,安全应急领域的灾害应对与安全救助,商业服务领域的导览迎宾与服务交互,家居服务领域的生活协助、陪伴及日常照料,农业生产领域的田间精细作业等。
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认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将是低速、高频、刚需的商业场景,例如药房搬运、零售导引、园区巡检等。这些场景任务明确、环境可控,适合技术早期阶段部署。傅利叶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顾捷表示,相比于机器人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和普通人家庭的场景,进入工厂、医院这一类专业场景是行业优先集中探索的方向。不仅仅是单个机器人进入工厂,未来更是“群体打工”。本届展会上已有多家企业展示出多机协同作业的能力。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表示,多机系统在工业场景下强调的是系统化优化,比如多台机器人可以协同完成生产线操作,在动作路径、任务分配上实现高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