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味巨头集体“抢餐饮店生意”
“过去,我们靠锁鲜装和外卖就能轻松盈利,消费者对价格也不那么敏感,现在可不行了,他们既要性价比又要体验感。”某头部卤味品牌区域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在长沙绝味plus门店得到了生动印证。90后顾客小林一边品尝着卤味,一边笑着说:“以前觉得卤味就是路边摊,随便买点解解馋,现在这里环境像小酒馆,氛围特别好,拍照发朋友圈挺有面子。”这种“场景溢价”带来的消费体验升级,让卤味从单纯的“填饱肚子”升维为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情绪价值”,也成为各大卤味巨头转型的核心逻辑。
周黑鸭推出的“3斤拌·小锅鲜卤”模式堪称行业转型的典型样本。这家武汉首店以“现制热卤+快餐”的创新模式切入午餐市场,一开业便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走进店内,开放式厨房里,酱板鸭、五香卤鹅在铁锅中咕嘟咕嘟地翻滚着,香气四溢。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由搭配拌饭、拌面,人均消费在25-35元之间。与传统锁鲜装门店主打便捷、标准化的风格不同,这里更强调“热卤现煮”的仪式感——鸭脖需在辣卤汤中二次回锅40秒,确保肉质更加Q弹有嚼劲;酱板鸭采用小锅慢炖的方式,让每一块肉都充分吸收卤汁的香味,入味十足。数据显示,该店午市时段翻台率高达3.2次,远超传统卤味店,成为行业转型的成功范例。
久久丫的“火锅鲜卤”模式则走得更彻底。广州骏景南二路门店升级后,店员每天清晨便开始开火熬制火锅底料卤汁,鸭脖、鸭掌等食材需在浓郁的辣汤中二次入味,确保口感更加醇厚。尽管客单价仍保持在25元左右,但门店引入了酸辣粉、猪脚饭等地域特色小吃,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这一举措效果显著,门店日均订单量增长了40%,为卤味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绝味plus的“奶油INS风”装修与炸卤拼盘,精准狙击年轻群体夜间消费需求。该店SKU近30款,除经典鸭货外,更推出紫苏风味炸南瓜、蜂蜜焦糖麻花凤爪等创新产品,搭配9-12元的精酿啤酒与特色茶饮,打造“卤味+夜宵+小酒馆”复合空间。长沙门店负责人透露:“晚8点后客流量占全天60%,很多顾客是专门来打卡‘辣卤微醺’套餐的。”
这种转型暗合了年轻人对“烟火气”与“文化认同”的双重追求。绝味食品市场部总监表示:“我们不再满足于做‘零食界的王者’,而是要成为年轻人夜生活的组成部分。”
当国内市场陷入内卷,出海成为新增长极。周黑鸭自2024年进军马来西亚后,2025年又在东南亚推出轻食快闪店,将传统卤味与关东煮形式融合:鸭脖与鱼丸、豆腐串共煮一锅,搭配当地特色的叻沙酱,单店日均销售额突破2万元人民币。紫燕百味鸡则选择“超市+门店”双线并进,其红油海带片、藕片已入驻全美60家大华超市,澳大利亚墨尔本门店更推出“卤味+澳洲牛排”套餐,吸引当地华人群体。
卤味巨头的转型,本质是用文化基因重构品牌价值。绝味推出“敢辣,才绝味”口号,将辣味从产品属性升华为“敢于挑战”的态度符号;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在抖音直播卤鸭脖,用“老板亲自下厨”的故事拉近与年轻消费者距离;盛香亭转转热卤的小火锅模式,则复刻了长沙夜市的烟火气,成为城市文化的新载体。
这种文化认同正转化为实际消费力。手机搜狐网调研显示,40%的Z世代消费者每月至少购买一次卤味,其中63%的人认为“品牌故事”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在绝味plus门店,限量版“辣味盲盒”常被抢购一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参与文化共创的体验。
尽管转型初见成效,但卤味巨头的“餐饮梦”仍面临多重考验:首先,供应链压力:现制热卤模式对食材新鲜度、加工效率要求更高,周黑鸭“3斤拌”武汉首店曾因备货不足导致顾客流失;其次,标准化难题:开放式厨房虽提升体验,但也增加了操作复杂度,久久丫部分门店因卤汁浓度不稳定被消费者投诉;最后,跨界竞争:卤味+主食模式直接冲击快餐市场,肯德基、麦当劳等巨头已推出“卤味炸鸡”产品进行防御。
但曙光已现。红餐网创始人陈洪波指出:“卤味的未来不在于抢餐饮店的生意,而在于用‘卤味+’思维重构消费场景,用文化赋能提升品牌溢价。”从绝味的小酒馆模式到周黑鸭的全球化布局,从久久丫的正餐化转型到紫燕百味鸡的供应链出海,这些尝试表明,卤味正在从“零食品类”进化为“生活方式品牌”。当卤味摊遇见小酒馆,当鸭脖成为社交货币,这场传统与创新的博弈,或许正为餐饮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正如绝味食品CEO在股东大会上所言:“我们不是在颠覆卤味,而是在定义未来的卤味。”下一次路过卤味店时,不妨进去坐坐——或许你会发现,卤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