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身怀绝技”的教师正在悄然“走红”。课堂之内,他们是三尺讲台上深耕学术的引路人;课堂之外,他们又是美食考古者、虫子诗人、球场健将、非遗手作人。这些教师为何受到关注?背后折射出人们对老师怎样的期待?
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30余年,在学术领域深耕不辍。2023年他入驻某视频平台,发布300条视频,拥有近200万名粉丝。他以独特的“美食考古”视角,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一波文化热潮。张良仁在南大开辟了一个饮食考古研究方向,聚焦汉、南北朝、隋唐以及两宋时期的饮食文化。随着视频走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考古学产生兴趣,甚至有人咨询报考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清晨的随园校区,南京师范大学自然艺术研究院院长朱赢椿蹲在菜园的篱笆边,倒捏着一片被啃出窟窿的叶子。这片叶子上弯弯曲曲的痕迹,在他眼里是那群特殊“虫子学生”留下的“作业”。朱赢椿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一本耗时数年完成的《虫子诗》。这本“奇书”的全部内容来自虫子创作的咬痕。作为教师,朱赢椿在教育中倡导“慢感知”的理念,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催促和填充,而是留白和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