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起,美国将开始对涉及中国的船只征收“港口税”。这实际上是将航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作为回应,中国国务院于9月29日公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决定,明确将对实施或支持歧视性措施的国家和地区采取对等反制。此举旨在依法维护国家正当权益,稳定国际航运秩序,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
从经济逻辑看,美国此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中国船舶在美靠港的运营成本迫使国际货运重新分流,削弱中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竞争力。但此前举行的听证会上,来自农业、能源、零售、港口和制造业的数百家美国企业已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其将推高进口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扰乱供应链稳定。此外,美国航运业还面临港口基础设施老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物流体系相对封闭等一系列问题。美国港口与全球货运体系的联动离不开包括香港、宁波等中国港口在内的高效运营网络。对中国船只征税只会推高美国进口商成本,最终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事实上,国际航运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其运行依赖的是效率和规则,而非政治与对抗。一旦开征“港口税”、打破原有的成本平衡,航线结构势必调整。不少企业已表示,将考虑通过中转规避不必要的税负。这种“绕行”短期内不仅会增加运输成本,也延长了交货周期,削弱了美国港口的吸引力;而长期看,这将导致航运资源和订单进一步向亚洲及其他地区转移,损害美国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节点地位。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应对更显从容与理性。此次条例修订首次将“反歧视”条款系统化、具体化纳入法律框架,为未来相关应对提供了明确依据。中国并未采取单一报复手段,而是通过完善法规、优化制度,为多边协调留出空间。这样的应对方式显示出对规则的尊重,也体现了大国处理外部摩擦的法治自信和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