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举行的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传出消息,计划组建一个“稀土联盟”,意图构建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这一计划在技术、市场和政治层面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源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60%,更重要的是在稀土加工产能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中国企业在稀土提炼成本和纯度上均远超美国和其他国家。例如,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耗时七年仍无法量产高纯稀土,而中国企业的良品率比美国高30%。这表明,稀土产业链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依赖于技术工人、配套产业和长期经验积累。
G7试图通过“价格下限”和关税手段扭转局面,但这种做法缺乏实际操作性。稀土提炼涉及2000余项专利技术,每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欧盟研发的“无稀土永磁体”性能仅为传统磁体的60%,根本无法满足高端需求。德国大众集团曾与澳大利亚稀土公司签订供货协议,预付1.2亿美元助其扩建工厂,但该工厂预计到2027年才能投产,且技术尚不成熟。
G7试图将“稀土联盟”扩大为“31国联合施压”,但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并不积极。印度稀土有限公司明确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则与中国合作建设稀土加工厂,形成“资源-技术-市场”的闭环。这些国家通过与中国合作,既能获得稳定的技术支持,又能分享产业链红利。
相比之下,G7的“去中国化”倡议缺乏吸引力。欧盟提议的“稀土联合储备”因东欧国家的技术瓶颈难以实施;日本召集企业讨论对策,但发现稀土回收成本比直接从中国采购高出230%。全球南方国家深知,G7的“稀土联盟”本质上是政治操弄。
G7“稀土联盟”的核心矛盾在于试图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规律。设定稀土价格下限需要大量补贴支撑,但补贴规模和方式的计算极其复杂。以轻稀土为例,G7计划设定每吨2万美元的基准价,允许上下浮动15%;中重稀土则设定每公斤1500美元的上限,并要求成员国对超出限价的交易实施许可证管理。然而,这一计划面临重重困难,尤其是全产业链补贴的不可行性。若强行推进,补贴规模可能超过财政承受能力,还可能推高西方制造业成本,进一步加剧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