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生以其独特的鲜美口感深受部分食客喜爱,然而,它却可能暗藏危害健康的隐患——肝吸虫。近期,广州市番禺区赵先生就因长期食用鱼生,不幸感染肝吸虫,引发急性腹痛与黄疸,被紧急送至番禺区中医院接受诊治。
脾胃病科谭彬主任在了解赵先生生活习惯后,推测其病症源于鱼生导致的肝吸虫感染。随后,一系列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鉴于赵先生病情,谭彬主任团队为其实施经口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并进行鼻胆管引流。手术成功后,竟从鼻胆管中引流出数十只仍在蠕动的瓜子状肝吸虫。
事实证明,赵先生的确因食用含有肝吸虫的淡水鱼生,导致虫体堵塞胆管,引发剧烈腹痛与重度黄疸。此事让赵先生深感懊悔,承诺今后不再食用未经煮熟的生鱼、生虾等食物。
肝吸虫病,又名华支睾吸虫病,主要由摄入卫生状况不佳或未充分烹煮的生鱼虾引起。肝吸虫囊蚴在人体消化液作用下孵化,幼虫钻入胆道发育为成虫,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其排泄物含致癌物质,显著增加患胆管癌风险。在珠三角等嗜食生鱼片地区,肝吸虫病感染率居高不下。
肝吸虫病发病过程缓慢,初期症状轻微,常表现为消化系统不适,如上腹不适、食欲减退、厌油、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头晕、消瘦、水肿、贫血,甚至演变为肝硬化乃至肝癌。
对此,谭主任特别提醒:
1. 避免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生鱼、生虾等食品。确保水产品烹饪时达到90-100℃,持续加热至少15秒,以彻底杀死肝吸虫。
2. 刀具与砧板应严格区分生熟用途,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鱼后彻底清洗刀具、砧板,接触生鱼后务必洗手,防止手部细菌污染其他食物。
3. 若有鱼生食用史,建议定期检查肝吸虫抗体及粪便虫卵。轻度感染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驱虫治疗;若出现类似赵先生的严重症状,应及时进行微创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再行驱虫。
总之,尽管鱼生滋味诱人,但公众须警惕肝吸虫感染风险,遵守食品安全原则,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