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5》(浪姐第六季)开播后,演员何泓姗因节目剪辑引发的沟通矛盾与真实性争议,掀起了一场罕见的“艺人VS节目组”正面交锋。她在社交平台上澄清,指责节目组“伪造聊天记录”,将综艺背后的“剧本杀”和艺人困境推到了台前。
节目正片中,房琪团因为队友何泓姗、彭小苒“三天未回复消息”被贴上“消极练习”的标签。节目组放出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房琪多次催促训练未获回应,导致观众对何、彭二人产生了“轧戏不敬业”的指责。然而,何泓姗迅速反击,晒出完整时间线自证清白:19日参与创作会议,21日与房琪电话沟通报备行程,22日及时回复群消息,而23日彭小苒生病后团队沟通停滞。她指出,节目组刻意删减关键对话,虚构了“三天失联”的剧情以制造冲突。
另一焦点是《珊瑚海》舞台改编争议。节目中呈现彭小苒提议加入RAP遭到房琪反对,塑造了彭“一意孤行”而房琪“顾全大局”的对立人设。但据现场观众透露,彭小苒事前已与队友沟通,而剪辑放大了矛盾,掩盖了三人协商的细节,导致舆论单方面指责彭小苒“不尊重团队”。何泓姗表示,节目组仅保留冲突片段,使观众误判团队协作的真实性。
何泓姗的硬刚揭开了内娱综艺的隐性规则:为制造话题,剪辑常通过拼接素材、放大矛盾来塑造“抓马”人设。艺人若缺乏流量支撑,往往沦为节目组的“工具人”。此次事件中,尽管何泓姗自证清白,但因节目组未公开回应而陷入被动。网友感叹:“真人秀无真人,只剩秀。”
《浪姐》系列曾以“女性互助”打动观众,但第六季的争议暴露出过度追求话题度的问题。何泓姗的“硬刚”不仅是为个人正名,更是一记警钟:当综艺沦为剪辑游戏,观众期待的真诚与力量感将无处安放。或许,节目组应该思考,真正的“乘风破浪”应是尊重真实,而非制造虚幻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