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解读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马余刚是复旦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核技术》中英文双刊主编,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在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其中有关反物质研究的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航天、芯片、医药健康、纳米技术、低温物理、免疫治疗、遗传学、量子物理、能源和天文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了月球背面28亿年前的火山活动,为月球地质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研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揭示中心黑洞主要通过限制冷气体影响星系演化,为揭开星系生死之谜迈出重要一步。
生命科学研究方面,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发现新型低成瘾性药物结合位点,为抗精神病药物研发提供结构基础。异体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国际上首次报道通用型CAR-T细胞成功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患者。遗传学领域研究额外X染色体对男性生殖细胞发育的影响,揭示克氏综合征男性生殖细胞发育缺陷机制,发现抑制TGF-β通路可促进生殖细胞分化,为早期治疗提供新思路。
光电领域研制出通用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实现大规模光神经网络的推理与训练,系统级能效极高。研发原子级特征尺度的纳米激光器,突破光学衍射极限,构建可重构光频相控阵,为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提供原子级成像工具,具备低能耗、高速调制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