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雪龙2”号结束了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停靠补给,开始一路往北踏上回程。部分考察队员已搭乘航班回国,预计“雪龙2”号今年6月返回上海。
中国在南极设有五个考察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在今年的南极考察中,科考队员们进行了不少新的科研尝试。在南极中山站,首次开展了极地高影响天气综合观测试验,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探测仪器,构建了极地高影响天气测量平台。
南极洲的高影响天气以极端性、快速变化和局地性强为特征,主要包括云雾、暴风雪、下降风、强湍流、重力波及极端温度波动等。科考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将自主研制的可见光-红外联合测云仪、球载云粒子成像测量仪、降水粒子三维成像测量仪和重力波温度光谱成像仪等架设在中山站天鹅岭地区,构建极地高影响天气测量平台。
通过这次南极科考,发展出了一套规范化的极地气象仪器试验流程和性能探测的评估方法,保证了极地气象仪器稳定可靠工作。多年来我国依托南极中山气象台开展了气象-辐射-雪冰要素综合观测试验和臭氧及大气成分观测,但探测和大气综合试验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对云、降水、重力波等关键要素的观测能力不足。在南极开展高影响天气观测,除了要保证自研仪器的技术领先外,还需要考虑南极极端低温与强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仪器环境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