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骂,提拎甩褂。眼前这个“欠揍”的小孩,可能正是当初的你。“国际不打小孩日”(4月30日)提醒我们,面对孩子时要多些理性和宽容,不要轻易动手。让我们倾听孩子们的内心独白。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常被孩子的行为搞得筋疲力尽,“打一顿就好了”成为常态,但这种做法存在误区。首先,体罚并不会让孩子“长记性”,反而会损伤记忆和降低智力,影响大脑发育。其次,打孩子只是暂时掩盖问题,问题行为可能会故态复萌,甚至变得更糟。最后,挨揍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有担当,真正的后果被忽略,责任感无从谈起。
科学管教需要非暴力沟通。全家人应达成一致,不要给孩子传递矛盾的信息。家长应该以身作则,避免双重标准。给孩子定规矩要明确,提前解释清楚哪些行为是鼓励的,哪些是不鼓励的,并说明原因和后果。立好规矩后,家长要坚持执行,否则孩子也会认为规矩不重要。让孩子承担不当行为的后果,明白这些后果需要自己负责。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也需要冷静处理,给双方平复情绪的时间。此外,当孩子表现良好时,给予肯定或适当的奖励,告诉他们这些行为是值得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