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时分,克什米尔边境线上,印度空军的苏-30MKI战机呼啸而过,巴基斯坦的防空雷达迅速锁定了目标。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对峙让南亚次大陆再次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
5月7日清晨,在北京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各国记者都在等待中国对这场危机的表态。面对法新社记者的提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凝重。他深知这个问题背后牵动着整个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作为唯一同时与印巴保持友好关系的大国,中国的立场将直接影响危机的发展。“中方已就当前局势表明立场。”林剑的回答字斟句酌,“我们对军事行动表示遗憾,呼吁双方保持克制。”这番表态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深意,既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又明确表达了反对军事升级的态度。
克什米尔问题自1947年英国殖民者仓促划定分界线以来,一直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七十多年来,这里已经爆发过三次大规模战争。上个月的自杀式袭击只是最新一轮冲突的导火索,真正的矛盾根植于历史、宗教和领土争端之中。在伊斯兰堡街头,巴基斯坦民众群情激愤,社交媒体上#StandWithKashmir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与此同时,新德里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在高涨,印度网友发起了#IndiaStrikesBack的标签。两国军方在虚拟世界的交锋不亚于现实中的军事对峙。
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的角色尤为特殊。作为巴基斯坦的“铁杆朋友”,同时又与印度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北京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林剑在记者会上那句“搬不走的邻居”点明了地缘现实,也暗示了和解的可能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周恩来总理的斡旋成功避免了战争进一步升级。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调解的难度却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