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2018年发动的关税战,本质上是对全球化体系的一次政治重构尝试。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对等关税”机制迫使贸易伙伴开放市场并减少美国逆差。这一政策具有鲜明的“交易艺术”特征:对中国加征最高达104%的累积关税,同时对欧盟、日本等盟友实施差异化关税策略,试图通过制造全球贸易恐慌来获取谈判筹码。例如,美国对欧盟汽车征收20%关税,对日本汽车保留25%关税,却与英国达成象征性协议,仅将汽车关税从13%降至11%。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暴露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制造盟友间矛盾来巩固美国主导权的意图。
然而,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在2025年第一季度仍突破3185亿美元,而国内制造业就业仅增加4800岗位,却导致下游产业损失7.5万个就业机会。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关税成本的90%以上,2018-2020年因关税多支出460亿美元。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经济灾难——世界贸易组织预测,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导致2025年全球贸易量萎缩1%。
2025年4月的中美关税调整标志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根本性转折。双方暂停24%关税并保留10%基准税率的举措实际上是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系统性修正。这一调整具有三重历史意义:尽管当前仅暂停24%关税,但双方建立的经贸协商机制为全面恢复特朗普前关税水平奠定了基础。中方代表何立峰副总理与美方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的组合体现了务实合作的新导向。这种“先暂停、再谈判”的路径与美英协议的象征性形成鲜明对比——英国协议仅涉及50亿美元市场准入且未触动10%基准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