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业务近期迎来一系列变动,鸿蒙智行旗下的智界、享界、尚界三个品牌将被拆分出去,由合作车企自建销售渠道。这看似是放手,实则是一种战略性收缩。
华为门店早已人满为患,展厅里挤满了八款车型,新车型还在排队上市。销售团队疲于奔命,客户也听得一头雾水。智界刚有点起色,享界却迅速掉队,这种内耗导致品牌之间互相“抢客”,谁也卖不好。粉丝经济再强,也无法承受如此分散的局面。
问界作为“亲儿子”,销量稳定且定位高端,自然不能放。尊界走超豪华路线,江淮这种商用车背景的合作伙伴显然不擅长,还得华为亲自操刀。而智界、享界、尚界面临不同境遇:销量低迷、合作方配合度差,与其强留,不如放手。
实际上,华为并非完全撒手,而是将核心营销、技术标准和服务体系牢牢把控。合作方更像是“代运营”,自己负责渠道建设,华为则坐享其成。这种“轻资产”模式既缓解了渠道压力,又维护了“不造车”的形象。
对于车企来说,自建渠道意味着更大的自主权和利润空间,避免了被“代工厂化”。尤其是智界S7交付问题频出,奇瑞显然也想亲自掌控品控和销售。从长远来看,这种合作模式更可持续。
华为的这步棋,看似“分权”,实则是“收权”。它用技术绑定车企,用品牌赋能渠道,最终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的战略目标。对于粉丝而言,体验依旧,只是买车的“招牌”换了。未来,华为汽车业务或许会更加聚焦核心,而合作方也将迎来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