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厨房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空间里,藏着一种容易被忽视的致癌物——丙烯酰胺。它并非刻意添加的成分,却可能在日常烹饪中悄悄产生,尤其在错误的烹饪习惯下,含量会大幅升高,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丙烯酰胺:从食物中“煮”出来的致癌物
丙烯酰胺是一种在高温加工(120℃以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时,通过“美拉德反应”(食物褐变过程)自然产生的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2A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致癌),长期过量摄入会增加健康风险。
哪些厨房场景最容易产生?
油炸食品:油条、薯条、炸鸡等,高温油炸让外皮焦脆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丙烯酰胺;
烘焙/烤制:烤面包、烤红薯(尤其是烤焦的部分)、饼干等,烘焙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含量越高;
爆炒/煎炸过度:比如炒焦的米饭、糊掉的锅底菜渣,以及反复使用的炸油(油反复高温加热会加速丙烯酰胺生成);
零食加工:薯片、锅巴、麻花等经过高温油炸或烘烤的零食,几乎是丙烯酰胺的“重灾区”。
最易被忽视的习惯:这些行为让致癌物“翻倍”
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的事,其实正在助长丙烯酰胺的产生:
追求“焦香口感”:喜欢把馒头片烤得焦黑、红薯烤出硬壳、炒菜炒到锅边变焦,认为这样“更香”,却不知焦糊部分的丙烯酰胺含量是正常部分的几十倍;
反复使用炸油:炸过东西的油舍不得扔,多次用来炒菜或复炸,油在高温下持续分解,不仅产生丙烯酰胺,还会生成其他有害物质;
食材切得太细太薄:比如把土豆切成细条炸薯条,表面积增大,受热更充分,丙烯酰胺生成量比大块土豆多得多;
烹饪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大火爆炒时锅底温度常超过200℃,远超丙烯酰胺的“临界温度”,尤其蔬菜炒到脱水发焦时,风险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