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月初一,正值处暑节气。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实际上已经潜藏寒意。关于身体的“四个不要”并非迷信,而是经验累积下来的健康提醒。
特别是这“1不说、2不洗、3不去、4不吃”,每一个都蕴含着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很多基层门诊的病人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些小细节而后悔不已。
有些话在处暑这天真的别乱说。张阿姨65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处暑当天傍晚,她在巷口乘凉聊天,连说带笑两个小时,回家晚饭都没吃就睡了。第二天起床时嘴角歪斜、说话含糊,家人赶紧带她来看诊。虽然她后来恢复得不错,但当时的紧急状态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处暑时节,气温昼夜温差明显,晚风看似凉快,实则夹带着“凉寒”。长时间说话、露天聊天、吵架甚至大声唱歌,都会刺激咽喉黏膜,加重声带负担。气候干燥、呼吸道敏感的人群,尤其是老人,容易引发声音嘶哑、咽部炎症,甚至轻微的面部神经功能异常。因此,处暑别瞎聊,尤其是风口上。
洗澡这事儿,真不是越勤越好。小刘27岁,健身爱好者。处暑当天晚上跑步后满头大汗,直接冲了冷水澡,连头发也没吹干就睡了。第二天早上起床,腰背发冷、僵硬,连鞋都弯不下腰穿。
处暑的“暑”还没完全散去,但“凉气”已经悄咪咪潜进来了。很多人以为天气还有点热,洗冷水澡没事,其实这个时候身体表面毛孔张开,冷水一冲,寒气就顺着皮肤钻进体内。而且很多人洗完澡后还习惯在空调房里“吹干”,这就更容易导致肌肉僵硬、关节酸痛,甚至引发轻度感冒或疲劳综合反应。尤其是头发湿着睡觉,颈部受凉,后果可能是第二天头痛或脖子不转。所以,洗澡可以,但别在处暑这天“作妖”。水温要温和,洗完要擦干,头发要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