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华大学官网首页变为肃穆的黑白,百年礼堂的灯光为一位老人再次点亮时,整个中国科学界都在默念同一个名字——杨振宁。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用跨越世纪的传奇人生诠释了“科学无国界,学者有祖国”的深刻内涵。
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7岁时随父亲杨武之教授入住清华园,在成志小学里度过了童年时光。12岁时他立下“要得诺贝尔奖”的豪言,这个看似狂妄的誓言在35年后成为现实。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震动世界,使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杨振宁最动人的篇章写于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的归国旅程中。当时已加入美国籍的他顶着舆论压力,成为最早访华的海外学者之一。他不仅带回了前沿物理知识,还变卖美国房产,倾尽积蓄重建清华物理系。他先后引荐了包括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在内的数十位顶尖学者,并亲手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校方提供的百万年薪悉数捐出。
在清华园温暖的灯光下,杨振宁常回忆起童年跟着裹脚母亲认字的情景。“她教会我3000个汉字,更教会我中华儿女的坚韧品格。”这份文化根脉的坚守,让他晚年毅然放弃美国国籍,以实际行动诠释“落叶归根”的赤子情怀。正如施一公教授所言:“杨先生于我亦师亦友亦同道”,他的精神已成为照亮中国科学之路的明灯。
清华的悼念公告中提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大师的学术高度,更是一位中华赤子跨越世纪的深情。从战火纷飞的西南联大到世界顶尖的普林斯顿,从诺贝尔领奖台到清华园的讲台,杨振宁用一生证明: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永远记得自己出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