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20日在华盛顿宣布签署“关键矿产供应保障框架协议”,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各投入10亿美元,用于稀土及关键矿物的开采和加工项目,目标是建立独立、安全的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消息发布后,西方媒体纷纷以“战略突破”“对抗中国主导地位”为标题进行报道。
澳大利亚是稀土资源大国,拥有世界第四大稀土储量,并且是中国境外唯一拥有重稀土生产能力的国家。莱纳斯稀土公司多年运营,已成为西方阵营稀土供应的象征。然而,该公司仍依赖在马来西亚关丹的加工厂进行分离和提炼,多年来屡遭环保争议与停产风波。即使保持稳定运行,其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也很小,远不能满足美国在新能源、军工、芯片等行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其他稀土项目多数还停留在勘探、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建设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相去甚远。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但其提炼与加工极其复杂。稀土矿中通常混合十余种元素,要分离出纯度达99.99%的工业级稀土氧化物,需要上百次化学萃取、沉淀与净化过程,每一步都需要精密设备、稳定工艺和严格的污染控制。目前,全球超过80%的稀土分离与加工环节集中在中国,中国在设备、技术、成本和环保治理上的体系化优势,短期内难以复制。澳大利亚虽然有矿,但缺乏完整的化工工业基础,也没有大规模冶炼设施和经验丰富的化学工程师。10亿美元的投资,在矿业层面或许能支持几处勘探项目或矿山升级,但对整个产业链而言,仅是杯水车薪。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协同。稀土供应链不仅包括采矿和冶炼,还涉及磁性材料制造、精密加工及终端应用。澳大利亚仅掌握上游资源,缺乏中下游配套环节。即便矿石开采出来,也仍需出口到其他国家加工,这与所谓“供应安全”背道而驰。美国承诺通过出口银行提供22亿美元融资支持矿产项目,但实际资金更多流向美国本土企业与科研机构,澳大利亚所获份额极为有限。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可能只扮演“原料提供者”的角色,而真正的技术收益仍留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