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次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时的经历。他表示,操纵升降车的司机不愿意将升降板提高,导致他不得不“连滚带爬”地进入飞机,此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对此,深圳机场当晚发布通报称,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厘米的高度差,这给轮椅旅客进入客舱带来不便。针对这次登机保障出现的问题,机场联合航司立即进行了改进,进一步完善了轮椅旅客的服务保障流程和措施。
实际上,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偶发的名人不快经历,它也揭示了无障碍飞行领域存在的问题。大家开始质疑,为何一条本应便捷的无障碍登机通道会变得如此困难,服务链条又是在何处断裂。
深圳机场在通报中提到的“20厘米安全高度差”成为争议焦点。《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安全靠机技术要求》规定,登机车应设置有效可控的运动结构,使得接机平台和护栏可独立且准确地与飞机舱门定位。此前,有民航专家表示,飞机机型与升降车不匹配或升降车抬升高度不准确都可能造成落差产生。
在航空业地面操作中,有一条黄金法则:任何地面设备都不得与飞机发生物理接触,除非是专门用于连接的设计(如廊桥、加油管等)。保持高度差是为了彻底杜绝非预期的接触。对于健全人来说,这20厘米只是一步台阶,但对于轮椅使用者而言,却像一道悬崖。在缺乏专用无障碍登机设备的情况下,常用的解决方案包括由地服人员将轮椅前轮抬起“荡”过缝隙,或使用机上专用轮椅进行转移。
针对“高度差”问题,深圳机场提出增加保障人员并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然而,问题远不止于此。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机场和航空公司提供轮椅服务,但通常需要提前预约,时间在12小时到24小时不等。而且申请轮椅服务的旅客不能线上值机,必须到机场柜台办理。此外,大部分航司仅支持直达航班申请,少部分支持联程航班。
在服务细节上,当前保障轮椅旅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体力。规程虽然写明“协助旅客登机”,但具体如何协助并没有明确标准,导致服务质量波动极大。一些残障人士表示,高铁设置了残疾人车厢和席位,残疾证与身份证绑定后购票时会自动分配座位,也有专门的空间放置轮椅,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铁出行。
今年5月,民航局发布了《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建议从残疾人、老年人等旅客抵达机场到登机的全过程中,针对高差、照明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消除服务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