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的文章《客观认识和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实际影响,指出其对就业岗位的替代效应有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就业结构,催生和创造大量“新质就业”。文章还提到,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将催生研发、制造、应用等一批新兴产业,形成就业新增长点。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作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提出“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鼓励探索无人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为技术革新浪潮下的新质就业形态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无人驾驶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汽车”的典型应用,并非简单地替代传统驾驶员岗位,而是通过重新定义生产工具,催生出人机互补、人机协同的全新工作范式,进而孕育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员、数据标注师、数据工程师、系统运维工程师等一系列新兴职业。无人驾驶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多项核心技术,具备高度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的技术特点,是推动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兴科技力量之一。特别是在传感器制造、算法研发、移动平台运营等环节上,均将实现对应的产业升级,形成高质量的数字产业集群,带动更多产业和就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