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早稻约占我国水稻总产的16%-18%,早稻高产有着怎样的意义,未来有怎样的发展前景?记者专访了成果第二完成人唐绍清研究员。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胡培松团队。受访者供图
向用途多元化方向发展
早稻约占我国水稻总产的16%-18%,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稻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在日常饮食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唐绍清认为,早稻的出路在于品种专用化和用途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早稻是储备粮源,因为早稻含水量比较低,储备比较容易;另一个方面,可以向用途多元化发展,比如用来作为制作米粉和味精等产品的原料。”
米粉作为我国南方传统美食,深受消费者喜爱,并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但长期以来,市场上缺乏优质的专用米粉稻品种。胡培松团队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难题和品种专用化、用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超高产米粉专用早稻育种种质创制、米粉稻选育技术体系构建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米粉专用稻选育一直无明确的具体指标,将直链淀粉含量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忽视胶稠度、糊化温度以及淀粉精细结构等对米粉品质影响的问题。胡培松团队便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研究了近300份水稻材料的米粉品质、理化品质与RVA特征值的关系,确立了黏滞性谱中的回生值和崩解值是米粉稻选择的关键参数,首次将RVA用于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定量协同测定,独创的RVA筛选米粉稻技术体系,使得选择效率提高约20倍。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差热仪等研创出绝对直链淀粉含量、糊化参数、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等米粉特性紧密相关的综合评判指标,实现了米粉专用稻品质指标的精准鉴定,获发明专利6项。显著提高了米粉专用早稻育种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