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小屋,炊烟袅袅。在安徽西南部,有一个叫做万涧的村子,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代的建筑,也保留着许许多多大山里造就和传承的独特文化。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个古老的山村,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走出大山,村庄空心化、土地荒芜、传承数百年的村落文化无人继承……四年前,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联合工作团队,以陪伴式规划的形式,在村落治理机制建设、乡村产业培育与反哺、传统建筑改造与合理利用、传统建造技术传承与创新、公益力量及社会资本引入、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等领域展开有益尝试。
安徽西南部的万涧村。受访者供图
衰落中的深山古村
万涧村项目最早的起点,是四年以前。彼时,中规院联合团队的专家学者,在安徽皖南、皖西南开展深度调研,发现了安徽传统村落保护存在问题,经过团队半年的调研和挑选,万涧村成为本次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试行点。
第一次走进万涧村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临晖和他的同事、学生们,在村里做了近十天的社会调查。这个占地22平方公里的村落,建筑布局非常分散,居住并不集中,小的居民点只有几户人家,大的有十几户。“村民内部实际上是通过宗族、村组联系在一起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受访者供图
“在当地,万涧村不算是拔尖的,也不算是最差的,是一个中等条件的村庄。”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曹璐说。卢晖临说:“万涧村的传统建筑,多数是明清时期的,它不像别的地区的传统建筑那么精美,建筑格局也不是那么令人震撼,建筑空间的布局,也不像顶级村庄那样有明显优势。”
但中等,正是他们选择这个村子的原因之一,曹璐告诉记者,“传统村落的保护背后,是由很复杂的社会经济的综合因素构成的。我们国家的传统村落,背后存在的问题,都是中国比较深刻的三农问题。因此,想要系统性地回应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一定要多专业融合、多方力量配合。所以,我们在尝试探索的一种方法是,不能选择基础条件太好的村庄,那样没有太大的推广价值,也不能选太差的,那样很难真正探索出来一条可复制的道路”。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曹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