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浙江温州平阳县一处河流有人不慎落水溺亡。当地的山海救援队立马赶往现场免费帮助打捞遗体。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地村民觉得尸体上岸不吉利,就围在河边阻挠和围攻救援队把遗体打捞上岸,甚至向救援船只扔石头、扫把、晾衣杆。无奈之下,遗体在水中漂了近5小时,救援队员对此表示寒心。经过警方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协调,搜救船只在凌晨最终靠岸。
视频里村民们往河里扔石头砸人阻拦的画面清晰可见。据悉遇难者的家属也在现场,亲人不幸意外离世,原本已经够让人痛心欲绝。这时候家属唯一的想法就是看亲人最后一面,处理后事,让其尽快入土为安。然而面对愤怒村民的暴力阻拦,遇难者的遗体不仅不能上岸,还生生在水里泡了5个多小时,这种阴阳两隔的绝望无助和心理上承受的伤害,恐怕不是外人能够想象得出的。
大多数人对当地村民的这种行为都感到愤怒。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法则,认为尸体晦气是一种典型的迷信思想,这些村民据此而暴力阻拦救援队打捞遗体上岸,既冷漠又自私自利。当然,也有人对这些村民的行为表示理解,认为河道是当地人重要的生活场所。从视频来看,河流旁边就是民宅,大门基本就正对着河道,有遗体从这上岸,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影响。还有人认为,说晦气可能只是一部分原因,“应该是怕影响当地的旅游和房价”,救援队大可以找个没有民宅的地方把遗体打捞上岸。
然而不管这些村民到底出于封建迷信、生活习惯还是经济原因的考量,支撑他们这种行为的心理根基其实还是对死亡的偏见:遗体是不洁而晦气的,避而远之是唯一的解决途径。这种偏见让他们失去了对往生者最基本的尊重和善意,表现出了人性里最冷漠最利己的一面。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基于传统糟粕而形成的生活忌讳,旁观者看起来可能毫无道理,但是在民间却有广泛的生存空间和强大的意识惯性。有一位知名水上救援队队员面对采访时曾说,因为他们经常打捞遗体、用手摸遗体,跟人握手可能会被嫌弃,就连家人也让他们洗干净再回来。
但其实死亡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遗体只是人呈现在世间的最后一种存在形式。曾经获奖无数的日本经典电影《入殓师》有这样一句话,“对死亡的偏见来源于你的认知,与死亡本身无关”。如果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保护自我的一种心理机制,可以理解大众害怕遗体的心情,但是认为遗体阴森恐怖,甚至把遗体和人的运气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应该被纠正被克服的迷信思想。
从女游客在佛山登龙舟被网暴到温州村民阻挠救援队打捞遗体上岸,接连两个事件再次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科学已经如此发达的时代,即便是在浙江广州这样经济富庶的地方,人性终究还是有抵挡不过封建迷信思想的时刻。退一步来说,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让遇难者早日安息是行善积德的好事。越相信因果的人,越应该心存善良、敬畏生命,而非担心祸及自身。
心理学上曾经用“罗森塔尔效应”和“自证预言”这两个心理学效应来解释迷信思想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前者认为人们会通过他人给予的期望,使自己的行为发生与期望一致的变化;后者则认为,如果我们形成了某种预期,接下来可能会无意识地塑造我们的行为以“符合预期”。迷信的力量就在于首先给人一个恐怖的预期,不知不觉中塑造人的行为,而后续既无法让人证明也无法证伪,被摆布而无法挣脱。
另一方面,迷信的行为也天然离不开排他性利己心理。温州这次事件中,救援队员提到这条河流途经四个村庄,往前拉,前面的村庄不允许你上岸;往后拉,后面的村民也是阻止你上岸。很多人可能未必相信遗体从自己门口上岸,会带来不祥之兆,但是在这种气氛里,自己一旦松口,就会觉得好像吃了亏而心有不甘。就此而言,要破除封建迷信,还有赖于广泛的乡村基层治理,制定村规民约,传播科学观念,铲除这种糟粕观念存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