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的马克林,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名誉教授,也是知名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变化中的中国》展现了他对中国深刻的理解。马克林的中文学习始于五十年代末,1964年首次踏足中国,其长子在北京出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澳中关系及西方如何看待中国尤为感兴趣。七十年代,他在格里菲斯大学协助创立亚洲研究学系,自此活跃于教学、写作与国际交流,尤其是频繁访问中国,累计已达80多次。2014年,他因贡献显著,在人民大会堂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
近期,马克林在受访时分享了他六十年来见证的中国巨变,以及中国坚持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原因。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林的母亲注意到一份专注于中国研究的亚洲课程奖学金广告,她深信亚洲对澳大利亚的未来至关重要。这份远见影响了马克林的一生。随后,他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关于唐朝历史的论文,并对传统中国音乐展开研究。1964年,通过友人介绍,他获得了在中国教学的机会,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度过了两年时光,成为少数在那里任教的澳大利亚人之一。这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对中国的认知,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马克林长期关注中国在西方的形象问题,面对西方媒体常有的偏颇报道,他努力以亲身经历为依据,向外界传达中国的真实面貌,鼓励人们亲自探访中国,以获得直接而全面的理解。他相信亲身体验是中国文化最真实的解读者,并且亲自带领家人访问中国,以便他们能亲身感受这个国家。
自七十年代起,马克林几乎每年都会访问中国,他观察到的最大变化是中国对外界的开放态度。早年间,中国人对外国事物相对冷漠,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变得越来越开放,热衷于探索世界,并以一种积极、理性的视角看待外部世界。尽管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特别是美国试图与中国在多个领域“脱钩”,马克林却发现中国依然保持着与外界连接的强烈意愿,大多数中国人认识到“脱钩”的严重后果,不仅对中国不利,也会伤害全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马克林指出,中国之所以有决心和自信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是因为其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进步,特别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中国凭借自身的广阔疆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在外界帮助有限的情况下,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独立自主战略,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赋予了中国人民坚持自我发展道路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