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福州的王女士因吃花生差点丢了性命。某天,她出现了腹痛、腹泻和恶心等症状,随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初步诊断其症状与胃肠炎相似,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王女士眼睛上的异常情况。血液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转氨酶指标是正常人的十倍,表明肝功能严重受损。医生怀疑这是中毒引起的。最终,检测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测:王女士的粪便及呕吐物中黄曲霉毒素超标。原来她在发病前一两天吃了家中存放已久的发霉花生,导致急性中毒。
类似的情况并非罕见。今年3月29日晚,杭州的刘先生边看电视边吃花生,凌晨3点突然腹痛难忍,多次呕吐和腹泻,被家人紧急送医。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发现刘先生的肝功能指标高出正常值200多倍,确诊为黄曲霉毒素中毒,原因同样是食用了发霉的花生。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代谢产物,是已知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之一。目前已知约有20种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其中最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约为砒霜的68倍,并且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毒素耐高温,即使在100-200℃的烹饪温度下也无法被完全破坏。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尤其容易藏匿于以下食物及场所:发霉的谷物(如大米、小米、玉米、豆类等)、发霉的花生及坚果、长期不清理的冰箱、木制砧板以及木筷子。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建议及时处理霉变食物,正确储存粮食和坚果,保持干燥通风,适量补充新鲜果蔬中的叶绿素,同时注意厨具的清洁与定期更换。定期检查食品储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摄入霉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