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是追思与缅怀的时刻。今年清明节,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别样的“扫墓野餐风”。多地网友纷纷分享自己与家人朋友在祭祖扫墓仪式后,直接在墓地旁铺起野餐垫,摆出薯片、烧鹅、鸡爪、鸭腿、酒水和饮料,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踏青野餐。
多位受访者表示,这种“祖先吃啥我吃啥”的新方式,不仅为传统清明增添了一份轻松与惬意,也让人们在缅怀先人之余,享受春日的温暖与美好。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斌提醒,年轻人希望将扫墓、踏青、野餐、郊游等进行混搭,创造出一种更具松弛感的美好生活方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注意以安全、环保、节约、松弛而不失敬畏的姿态重新打开清明节,同时高度重视野餐用火不当引发森林火灾的安全隐患。
家住江苏南京的女孩小乙(化名)今年跟随丈夫回广东祭祖,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她自述和家人一路扫墓、一路野餐,“拜了五六个坟,嘴就没停过”。前一天,家里人会准备好琳琅满目的美食,如本地特色烧饼、卤鹅掌、烧猪、卤鹅珍、卤鹅翅,还有麻薯、鹌鹑蛋、蓝莓、瑞士卷等。第二天,大家背着祭祀用品和吃食,沿着山路前行,每个坟头停留约20分钟,前10分钟祭祀扫墓,后10分钟席地而坐分享美食。小朋友们在墓地间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感觉生死的界限变得模糊,先人的庇佑与家族的团圆在此刻交织。小乙说,第一次体验时感觉很惊喜,也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古代清明节也有踏青习俗,这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大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豁达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