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无手女孩小燕子因一条“无手换卫生巾”的科普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中,她展示了用嘴和手臂辅助撕开包装、调整位置的过程,尽管已练习多年,每次仍需5到8分钟。稍有不慎便会弄脏衣物,甚至因操作不便减少更换频次,导致尿路感染。视频本意是呼吁卫生巾设计改良,却意外引发两极反响:有人赞其勇敢,也有人以低俗方式调侃她的身体。
面对争议,小燕子坦然回应:“刚开始很难过,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但大部分网友都很友好,我会继续记录生活。”这场关于尊严与偏见的交锋,再次将女性生理需求与残障群体权益推向舆论中心。
小燕子的遭遇并非孤例。此前,高铁拒绝售卖卫生巾引发争议,部分网友称“月经是私事应自己解决”。而无手女孩的科普视频则暴露出更深层的偏见——对残障女性身体的物化与羞辱。这种“月经羞耻”文化长期存在:影视剧将“卫生巾”台词改为“卸妆棉”,公共场所缺乏无障碍设施,甚至有人将经血与“晦气”挂钩。
令人欣慰的是,多家卫生巾品牌主动联系小燕子,承诺优化包装设计,例如将粘贴式改为磁吸开口、增加拉环等,以方便残障女性使用。社会进步的力量正在显现,如《破产姐妹》中Max为女性争取棉条降价,傅园慧公开谈论生理期,以及此次品牌方迅速响应残障需求,均彰显了打破偏见的可能。
小燕子的视频不仅是一场残障群体的自救,更是一面照见社会文明的镜子。当我们在讨论“卫生巾设计”或“高铁服务”时,本质是在追问:一个文明的社会,能否容得下女性最基础的体面?从羞耻到正视,这场尊严之战或许漫长,但每一次发声都在铺设通往平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