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因关于海归的言论再次登上热搜。她表示,“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从企业角度来看,虽然不能否认海归中存在间谍的风险,但因此拒绝所有海归人才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支持董明珠观点的人认为企业有权防范风险,并质疑一些留学生出国只是为了“混文凭”,并不具备真才实学。然而,对能力的质疑并不能成为贴上“间谍”标签的理由。此外,“海归派”不仅包括留学生,还包括归国学者。近年来,顶尖科学家回国任职的消息频传,尽管受到欢迎,但也有人质疑他们“回国养老”或“利益驱动”。
将争议言论放在更广泛背景下审视,可以看出这种讨论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如何对待海外归国人才的态度。是拥抱接纳还是排斥抗拒?这是一个涉及开放的大命题。国内培养的本土人才已经令人惊艳,但我们的人才观不应走向极端,而应兼顾国内外优秀人才。
无论是顶尖人才回流还是普通留学生归国,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中国自身吸引力的增强,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好的舞台。发展不应成为自傲的理由,而应成为吸引全球人才、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石。董明珠和格力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舆论也应重申对全球人才开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