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块小小的好丽友派在山姆会员店引发了一场风波,这场源于零食选品的争议意外揭示了新中产消费者与会员制超市之间的微妙信任关系。
7月中旬,山姆悄然完成商品迭代,下架了太阳饼、米布丁等明星商品,取而代之的是低糖好丽友派和卫龙魔芋等大众品牌产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款标榜“减糖80%”的山姆特供版好丽友派,售价49.9元/48枚。这次商品更新却意外触发了会员群体的集体焦虑。
争议的核心并不是产品本身。尽管这款特供派被质疑实际甜度超标、配料含人工甜味剂,且好丽友品牌近年深陷“双标门”和食品安全风波,但真正让会员不满的是品牌背后象征的意义。有评论指出:“花260元办卡,结果买的还是家门口超市的货?”这道出了中产消费者的失落——他们支付年费的本质是为会员制超市的“严选服务”买单。
这种情绪迅速发酵成信任危机。社交媒体上,“山姆下架口碑商品上新好丽友”的话题阅读量破千万,迫使山姆紧急下架争议商品并发布声明。然而,避重就轻的回应反而加深了会员疑虑:当差异化选品这个基本盘被动摇,明年续卡的理由何在?
这场风波揭示了会员经济的核心逻辑。过去五年,数百万中国中产将山姆视作品质生活的担保人,愿意为“别处没有的好物”支付溢价。但当货架上出现与普通超市雷同的商品时,这种信任溢价便面临崩塌风险。专家指出,差异化是会员仓储店的生命线,品质管控稍有松懈,苦心建立的护城河就可能溃于蚁穴。
目前,山姆正站在十字路口。随着中国会员制超市竞争白热化,如何在规模扩张与品质坚守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考验其商业模式的关键。对中产消费者而言,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份筛选优质生活的承诺。当这份承诺出现裂痕,重建信任的代价将远超一盒好丽友派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