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一处是“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被认为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另一处争议语句为“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被指出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有专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不够简洁通顺。此事引发网络关注,有人佩服“网友火眼金精”,有人则认为过于吹毛求疵。
文无定法,诗无达诂。中华文字博大精深、蕴含深远,一个字往往蕴藏多种深意,置于不同句式与语境中更是难以一言以蔽之。录取通知书作为公文体,应言简意赅、严谨打磨。尽管存在需改进之处,北京大学回应表达了对网友建议的感谢,并明确后续研究改进的态度,展现出知名高校的包容气质与革弊气度。录取通知书的争议点反映了文字的魅力与深邃。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文字奉为珍宝,仓颉造字的事迹代代相传,惜字如金的价值观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类似的文字之争不胜枚举,如“天将降大任于X人也”中“是”与“斯”之争,无不彰显中华文化的深沉底蕴与丰富内涵。之前,网络上流行一段打乱顺序的文字,却能让人一眼理解意思,经提醒才后知后觉语序错乱。这表明对文字认真的态度正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正确方式,也是赓续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对待文字的态度折射出文化观、价值观与文明观。从网友提出建议,到专家给出权威解释,再到高校虚心接纳,这一过程体现了文化共鸣与情感同频,映照出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字是通达中华文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严谨、认真、理性对待文字,折射出尊崇文化与敬畏文明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理念。公众的讨论、点赞或参与都是在推动文化焕新与文明革新,为中华文字注入活力,使其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有时咬文嚼字、吹毛求疵也未尝不可。网络信息时代,不乏少数人对文字缺乏敬畏心与虔诚感,暴改“句式”和“文字”,杂糅英文与中文的情况不在少数,甚至出现娱乐化、庸俗化文字的问题。把握时代潮流、顺应社会规律,让文字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理所应当,但不能失去对文字最基本的理念坚守与价值承载,否则会消磨与吞噬文化文明的内涵韵味。公众在讨论句式、用词之际,其实是在维护中华文字最原始的初心,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净土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