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增多推高蚊虫密度,疾控专家教你防蚊技巧? 积水清理是关键!今年北京的雨水比往年明显增多,根据北京市气象部门统计,6月1日至8月20日8时,北京累计降水量为586.0毫米,比常年同期350.5毫米偏多67%。不少市民反映近期蚊子更加猖獗。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蚊虫密度确实高于往年同期,尤其针对白纹伊蚊的专项监测,不仅增加了监测点位数量,还增加了监测频次和方法。
今夏降水增多推高了蚊虫密度。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主任技师刘美德表示,今夏北京降水频繁,加上特别高温的天气不多,温度和湿度条件非常适合蚊虫繁殖,导致蚊虫活跃度随之上升。蚊子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前三阶段都需要在水中完成。蚊子繁殖能力强,吸饱一次血可在水中产卵200至300粒,温度适宜时经过7至10天就会孵化成蚊飞出水中。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后积水增多,蚊子有了更多繁殖场所。
强降雨能够冲刷河道和排水系统中的蚊子幼虫,但对成蚊影响有限。成蚊会主动寻求避雨场所,一般强降雨后1至2天蚊虫密度又会回升。强降雨也很容易形成一些新的积水点,比如能够盛接雨水的各类容器积存的水体就可能成为蚊虫的孳生地。
北京的蚊虫监测工作从每年5月持续至10月。今年蚊子密度增加,结合老百姓反映蚊子增多,疾控部门明显加强了对蚊虫的监测力度。增加了监测点位数量、次数和区域,以便及时掌握蚊虫密度变化。这些监测点位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全方位跟踪蚊虫动态,工作量确实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北京大部累计降水量偏多一倍以上。未来一周左右,北京的阴雨天气几乎“全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似乎也增加了蚊虫活跃的窗口期。相关部门也会跟随蚊虫活跃动态变化,做好监测、预警与健康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