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英被猴子薅了头发
意外互动:从惊呼到笑场的几十秒
当时节目组正在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林安排野生动物互动环节,镜头记录下了这段有趣的过程:那英弯腰准备轻触主动凑近的环尾狐猴,没成想这只“社牛”属性的小家伙突然来了兴致,前爪精准勾住她的短发,还把脑袋往发间钻,蓬松的尾巴翘得像个小问号,一副“发现新玩具”的得意模样。“哎哟这小家伙,劲儿还真不小!”那英愣了半秒后,爽朗的笑声透过镜头传出来,一边小心翼翼地掰狐猴的爪子,一边念叨着“轻点啊,这可是真头发”。
同行的陈数、龚俊等人起初还替她捏把汗,想上前帮忙又怕惊扰动物,只能在旁边支招,张晚意更是忍不住调侃:“那姐,这猴哥是想给您设计新发型呢!”这场意外的“人猴小交锋”,最终以狐猴自愿松爪收尾,而那英揉着头发无奈笑场的画面,成了网友截图创作的“素材库”。事后接受采访时,那英还不忘调侃:“现在看见带尾巴的动物都想躲远点儿,但那小家伙眼睛亮晶晶的,实在气不起来”,还笑称这次经历“比当年演唱会忘词还刺激”。
科学视角:狐猴“薅发”不是“调皮”,是本能
不少网友好奇,为什么狐猴会专门盯着那英的头发?动物学家给出了解释:环尾狐猴作为昼行性灵长类动物,对毛发的兴趣源于它们的社交本能——在狐猴的群体里,“理毛”是维系关系、传递友好的重要方式,这次显然是把那英的头发误当成了“社交对象”。而且环尾狐猴的前肢抓握能力本就极强,脚趾的对握结构能精准抓住树枝,这次不过是把“目标”换成了那英的发丝。
猴群行为学家还补充道,环尾狐猴对蓬松发型、鲜艳发饰格外敏感,有时“薅发”也带有好奇或宣示领地的意味。其实这类“猴袭事件”并非个例:4月贵阳黔灵山有位阿姨被猴子拽掉假发,表情从错愕到尬笑的过程被拍下来;7月河南五龙口景区,也有女孩喂食时假发被猴子抢走,大猴捏着假发逃跑的画面当时也成了热门话题。也正因如此,节目组后续紧急调整了互动流程,要求嘉宾佩戴防护帽,既不影响与动物接触,也能避免类似意外。
那英的“真性情”:比综艺效果更圈粉的是不装
这次小意外,反而让更多观众喜欢上那英的“不刻意”。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种“直来直去”是她的一贯风格——之前节目里,导演试图引导她说出“向往旅行”的官方话术,她直接拆台:“明明是你们求我来的!”被问及行李里携带的更年期药物能否播出时,她更是坦然反问:“这有啥不能说的?更年期本来就需要吃啊!”
这番坦诚戳中了不少观众,要知道,中国50岁以上女性超过2.8亿,但敢公开聊更年期话题的公众人物寥寥无几,那英的直白不仅打破了这种社会禁忌,也让更多人看到“明星也是普通人”的一面。除此之外,她随身携带艾草香熏,把同组的张晚意“熏得直躲”,被网友戏称“人形驱蚊结界”,这些不刻意制造的笑点,比精心设计的综艺桥段更显生动。有网友评论:“狐猴薅的不是头发,是内娱最后一点‘装腔作势’,那英的真实才是真・圈粉利器。”
综艺破局:观众早腻了剧本,偏爱“手忙脚乱”的真实
这场“薅发风波”背后,其实藏着旅行综艺的破局关键——如今的观众,早就对套路化的剧本审美疲劳,反而更偏爱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场景。《花儿与少年・同心季》首播就拿下三网收视第一,25小时内正片播放量破1亿,创下系列最快破亿纪录,靠的正是这种“原生态”风格。
此前节目路透里,那英裹着厚毛衣走在非洲草原,而其他嘉宾穿短袖,形成的“四季混搭风”就引发过热议,网友说“这才是真实旅行会遇到的情况”;后来陈数焚香驱虫、马思纯不小心烧穿帐篷等“翻车现场”,也让观众直呼“像看到自己旅行时的样子,又好笑又有共鸣”。对比那些明星全程精致、台词按剧本走的综艺,这种“手忙脚乱”的真实感,反而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尾声:一场没有输家的“小意外”
如今再看这段花絮,那英揉着乱发对镜头苦笑“下回我直接抹发蜡,看它还薅不薅得动”的画面,依旧能让人会心一笑。这场小意外其实是“双赢”:观众收获了解压的快乐,节目靠真实感圈了一波粉,那只“闯祸”的狐猴也得到了节目组赔偿的香蕉,据向导说,它还把从那英那“薅”来的头发攥在爪里,像揣着战利品似的蹲在树梢。
说到底,内娱综艺从来不缺精致的布景和华丽的明星,缺的是敢放下“完美人设”的真性情,以及不被剧本束缚的真实感。那英被狐猴“薅发”能成为爆款话题,本质上是观众对“真实内容”的渴望——毕竟,比起精心设计的“名场面”,大家更愿意为那些鲜活、接地气的瞬间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