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滴滴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该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达到1096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15.9%,订单量同比增长15.2%至44.64亿单。其中,中国出行订单量同比增长12.4%至33.76亿单,季度日均达到3710万单;国际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24.9%至10.88亿单,季度日均达到1196万单。
滴滴支付了53亿元与现任及前任高管、董事就诉讼案达成和解,并同意支付7.4亿美元解决集体诉讼问题,被告将获得完全免责。此笔和解费用已在2025年第二季度计提。和解需满足多项条件,如签署完整协议并获得法院批准,不代表承认诉讼主张有效。滴滴否认存在过错、责任或不当行为,表示和解是为了避免后续诉讼对业务的成本与干扰。
2021年7月2日,中国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宣布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在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4日,路透社报道指出,“滴滴出行”App因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被应用商店下架,要求滴滴进行整改。受此影响,滴滴股价下跌。随后,购买滴滴证券的美国投资者向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提起集体诉讼,指控滴滴证券欺诈。全球投资者权益律师事务所Rosen Law Firm等也针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了集体诉讼。原告依据《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七个法条,对滴滴及其高管、董事和承销商总共提出六项诉请。202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驳回了被告有关撤销原告诉请的动议。最终,2025年,滴滴与现任及前任高管、董事就该集体诉讼达成具约束力的条款清单,同意支付7.4亿美元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