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陈文总居住在香港寓所。陈文总(1895年—1985年),同安石浔人,又名左武、佐武、复生,字君文,号逢场。早年任厦门大同小学教员,受“五四运动”影响,创办进步报刊社团,推动新文化运动。后为抗战爱国将领,在戎马生涯中兼任汾阳军校、陆军大学等军校教官。1947年,赴港创办爱国名校福建中学,旅居香港直至去世。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口号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足以激起民族热血。这句话出自陈文总之手。他不仅全程亲历14年抗战,还通过外交、文化和教育等方式作出独特贡献,赢得“文武双全”的儒将美誉。今年是他逝世40周年,其外孙卢怡恬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尘封的英雄记忆再度被唤起。
1895年,陈文总出生在同安石浔。20岁前后,他担任进步刊物《厦声报》编辑兼主笔,参与创办进步社团厦门通俗教育社,以笔为枪,写下激扬青年热情的爱国篇章。1923年,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拒不归还中国领土旅顺、大连,陈文总带头参加大规模示威活动,抵制日货、维护国权。同年7月6日上午,他在一次反日演讲后遭浪人袭击,险些丧命。这次事件让他意识到救国图存不能仅靠书生呐喊,必须抗争到底。
1927年8月1日,陈文总以武装起义指挥部秘书身份参加南昌起义,并独立撰写《革命委员会布告》,阐明起义目的和任务,成为重要的革命文献。随后,他决定弃笔从戎,于1928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步科。学成归国后,他进入爱国将领冯玉祥麾下,征战四方。1936年,经冯玉祥举荐,陈文总考入陆军大学第15期正则班深造。入学前,冯玉祥为其易名“左武”,勉励他文韬武略齐头并进。陈文总没有辜负期望,多次赴前线参加对日作战,足迹遍及江浙皖地区及李宗仁、张自忠部队,因表现卓越被国民政府授予“三等云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