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宣布,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这一消息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世界各国很早就有类似计划,2022年已有成功案例。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家在2023年发出了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处置方案的征集令,并选出了十颗备选小行星。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太阳系中有数十亿颗小行星,它们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其中一些小行星运行轨迹接近地球,被称为近地小行星。作为太阳系中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近地小行星虽然撞击地球的概率极小,但破坏力巨大,因此被联合国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
天文学家把直径超过1米的天体称为小行星,小于1米的归为流星体。据NASA官网介绍,近地天体指可在距地球轨道5000万公里范围内经过的小行星或彗星,而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天体为运行轨道距地球轨道750万公里以内且直径大于140米的小行星。绝大多数小行星尺寸只有几米,每个月都会撞击地球,形成耀眼的“火流星”。2002年至2022年的20年间,美国近地小行星碰撞预警监测系统“哨兵”计划发现了28000颗近地小行星,其中有1365颗被列入有风险,其中只有20颗超过140米直径。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副主任周炳红表示,小行星体积质量越大,影响其轨道的难度也越高。如果想改变直径1公里以上小行星的轨道,需要提前数十年准备,并考虑多个方案,才能确保地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