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来自北京的资深招投标专家看到“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的新闻后,连连感叹“太正常了”。他认为,评标专家的基本义务是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公正开展评审。但在实践中,评标专家有太多操作空间。一个地区专家库的人数有限,细分到各个行业子专业后,能够频繁参与评标的专家数量更少。这不到20人的专家群体每天评审类似项目,彼此熟悉,再加上打分制度中的主观分影响,评审专家的话语权不断上升,出现问题也就成了正常现象。
一位来自浙江招投标专家库的专家说,一些专家还会通过“暗语”通知评标时间和地点,比如在朋友圈或群里发“明天要去某某地方钓鱼”,话里有话,乙方企业或中间人一看就懂。
上述北京资深专家认为,评标专家领域的腐败并非个例。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采购人招标的环节——采购人需要对此做深入研究。但当前招标人既存在投入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又缺乏制约评审专家的有效手段,因此出现问题是必然结果,区别只在于影响范围的大小。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针对评标专家,已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并组织全国范围的评标专家清理工作: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评标专家全周期管理,加快实现评标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优化评标专家专业分类,强化评标专家入库审查、业务培训、廉洁教育,提升履职能力;依法保障评标专家独立开展评标,不受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