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近日推出“高德扫街榜”,旨在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和信用体系重构线下服务评价机制,同时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以刺激消费。这个举措直指当前餐饮及服务业评价体系中的两大痛点:“恶评门槛低”和“好评成本高”。
明明是一家品牌连锁店铺,里面却只有差评,看不到好评;而一家不知名小店的评价却满是溢美之词,没人质疑。这种情况让人困惑:究竟是店大欺客、名不副实,还是大店已经做得很好,大家懒得去赞美,批评的只是极小比例的个案?小店成了清流是因为老板心肠好,大家都自觉表扬,还是买好评来提高知名度?
这种评价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习惯,长期困扰潜在消费者的判断,使得消费尤其是外地消费变成了一种赌运气的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看,“恶评门槛低”意味着用户发布负面评价的成本极低,甚至为零,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由商家承担。消费者稍有不满,直接发泄在留言里,这是自然之举。在服务消费中,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体验服务后,拥有信息的优势,而商家和其他消费者难以甄别评价的真实性。
一条虚假或夸大的恶评会对商家声誉造成长期损害,降低其客流和收入,这种成本并未由评价者承担,而是转嫁给了商家和社会。市场本身缺乏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的机制,从而导致评价体系成为被滥用的公共资源。这使得低质量评价得以存活,进一步降低了恶评的门槛。
引入芝麻信用和AI风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恶评,通过提升恶评的边际成本来破解这一问题。这相当于将评价行为与个人信誉绑定,从而抬高恶评的实际门槛。但信用记录并不能完全对冲网络匿名者的恶意,因为没空写好评,有情绪就猛批,二者并不直接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