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泰勒·罗宾逊,中产出身,成绩优异,无犯罪记录。如今,他因涉嫌刺杀政治网红查理·柯克,在美国引发了舆论的大混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案件信息已经披露不少,但不同立场的政客、媒体和选民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描述他,使得一切变得更加混沌。
罗宾逊成长于摩门教家庭,父母是注册的共和党人,他自己则登记为无党派选民。一家人住在犹他州一个名为华盛顿的小城市,邻居记忆中的他安静且聪明。然而,近来家人和朋友注意到罗宾逊的变化:他变得愤怒,对政治更加敏感。在一次家庭晚餐中,他提到柯克将要去犹他谷大学演讲,并表示不喜欢柯克及其观点,认为柯克“在散播仇恨”。
枪击案发生后,罗宾逊拒绝自首,甚至告诉父亲他“宁愿自杀也不愿投案”。直到他父亲找来牧师朋友劝说,他才最终走进警局。美国左右两边都急于把他推向对方阵营,以证明“极端暴力只属于敌人”。但事实更复杂。罗宾逊并不是一名稳定的左翼或右翼人士,他也没有在最近的两次大选中投票。一位高中同学表示,罗宾逊认为“美国两党都在使国家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人们试图从枪击案的细节中找到更多证据。被提及最多的,是罗宾逊丢弃的弹壳上刻的口号。其中包括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游击队歌曲《Bella Ciao》以及一些网络用语。这些符号迅速引发了争夺解读的舆论战,有媒体把它们指向跨性别群体或Antifa(反法西斯运动),试图从中锁定其政治归属。但与其急于将这些话语界定成一份严肃的政治宣言,不如说它们更像一场“拼贴”——游戏、二次元、恶搞、极右梗,混杂在一起,用来释放情绪、表达愤怒。这是一种混沌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出自某一套稳定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