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VB视帝王浩信酒局主动握手遭人无视
初到内地,王浩信以“归零”姿态示人:参加演技综艺《无限超越班3》,与年轻演员同台竞技;参演悬疑剧《黄雀》,甘当男配饰演“好色眼科医生”,仅凭15分钟戏份便以健硕身材和细腻微表情引爆弹幕。他直言:“演员的追求是让观众看到更多可能性。”这份坦然,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放下,也是对未知挑战的坦诚。
然而,北上的道路远比想象中坎坷。近期,两段视频将王浩信推向风口浪尖:汕头品牌活动“握手被无视”,作为代言人现身的他,主动伸手与观众互动却遭冷脸,仓促切换“点赞手势”的窘态被指“尊严扫地”;饭局献唱遭冷落,台下宾客低头玩手机,画面流出后,“沦为饭局陪玩”的嘲讽铺天盖地。
网友的批评集中在两点:“自降身价”与“迷失初心”。有人质疑:“视帝沦为小活动暖场,是否为生计所迫?”甚至翻出他早年穿西装跳魔性神曲的片段,嘲讽其“为钱丢脸”。但亦有粉丝力挺:“演员需要多元尝试,连饭局都接不到的才是真落魄。”
王浩信的困境,实则是香港艺人北上发展的缩影。近年来,TVB头部艺人流失率达47%,曾志伟掌权后“合拍剧路线”遇冷,加剧行业萎缩。而内地市场虽庞大,却对“TVB标签”演员存在偏见——要么被定型为“古早港男”,要么需从配角重新打拼。
王浩信的选择充满现实考量:定居北京朝阳区、女儿就读国际学校,家庭开支倒逼他接下商演、综艺等“碎片化工作”;通过综艺曝光重塑形象,以《黄雀》等剧试水内地观众口味,逐步拓宽戏路;短视频与直播兴起,传统演员需适应“全能型艺人”身份,王浩信甚至坦言“不排斥网剧或带货”。
事件发酵后,TVB花旦刘佩玥、刘颖镟的高情商回应引发热议。她们强调“工作机会即认可”,并指出“片段≠全貌”,呼吁公众理性看待艺人工作性质。这种态度,与部分网民的“道德审判”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王浩信的争议折射出两个深层矛盾:港星北上的身份焦虑,离开TVB光环后,他们需在内地重新证明价值,但“前视帝”标签既是助力也是枷锁;公众对艺人“尊严”的想象,当明星从神坛走下,参与商业活动是否必然意味着“堕落”?正如尔冬升在《无限超越班3》中所言:“TVB演员的职业素养,在细节中可见一斑。”王浩信的敬业或许正是对偏见的有力回击。
王浩信的转型尚未定论,但已显露曙光。演技获认可,《黄雀》中“渣男医生”因细节到位登上热搜,网友评价“视帝底蕴犹存”;签约国际品牌、跨界综艺,逐步建立内地市场认知;若能在现实题材或悬疑剧中担纲主角,或可复制佘诗曼、林峯的“北上成功路径”。
王浩信的故事,是一场关于“演员如何对抗时代浪潮”的实验。他的选择或许不被所有人认同,但那份“像水一样适应容器”的韧性,恰恰是演艺圈生存的必修课。当我们在争议中评判他人时,或许更应思考:在流量与口碑的夹缝中,是否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让演员回归表演本身,而非困于标签与舆论的囚笼?
正如王浩信所言:“观众只会记住好角色,而不是奖项。”这条路上,他仍需证明自己,但至少,他从未停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