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于9月24日17时前后在阳江海陵岛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预计,“桦加沙”将以20公里左右的时速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此前被称为“风王”的“桦加沙”,在登陆前明显转向并减速,由最大风力17级降至14级。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国杰解释说,由于“桦加沙”体型庞大,维持其强度需要充足的能量支撑。但从24日早晨起,台风在广东近岸移动超过10小时,陆地摩擦作用大量消耗其能量;同时,近海海水深度较浅,无法为台风提供足够的能量补充,导致其强度显著减弱。当“桦加沙”到达珠江口时,与副热带高压最为接近,同时叠加北方有弱冷空气南下,两者合力会将“桦加沙”向南压,使得其移动方向转为偏西,进而沿着广东中西部海岸线移动。
尽管“桦加沙”强度有所减弱,但在其庞大环流影响下,23日夜间至24日,广东南部沿海市县及海面出现14至17级大风。其中,江门上川岛国家气象站录得最大阵风65.1米/秒,打破了广东省国家级气象站尘封已久的最大阵风纪录。
台风季节来临,气象图上移动的“风圈”牵动人心。何处登陆?路径是否突变?风力有多强?这些关键问题的答案,背后是一场融合超级计算、卫星遥感与专家智慧的精密行动。
预测台风路径的核心手段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依托超级计算机,基于流体力学与热力学方程,模型可计算每个网格点上气压、温度、湿度、风速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其核心目标在于捕捉那只无形的“风之手”——引导气流,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