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创下历史新高。市场的激烈竞争加速了行业洗牌,一些车企接连退场,留下的不仅是空旷的厂房与未竟的产线,还有数以百万计陷入售后泥潭的车主。

这些车主手中的车成了“绝版车”,质保化为泡影,维修配件难寻,甚至难以购买车险。原本由企业承担的售后责任如今变成了困扰车主们的难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显示,车企倒闭退市后,消费者车辆售后无保障已经成为集中投诉的问题。

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高速发展中矛盾逐渐凸显:当车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公司破产后,消费者的售后权益该如何保障?这一问题背后是行业生态的深刻巨变与现行法律框架下的复杂权衡。

我国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出台于十几年前,那时汽车行业门槛高,没有“独立造车”和“新势力”的概念。多数车企有地方政府投资与担保,能保证车企不倒闭。当时的汽车市场也不是完全流通的,地方政府会通过采购出租车、政府用车优先考虑本地品牌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支持车企。这种格局导致十年前的车企破产很少,车主基本不会遇到售后没有着落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