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进入现代化进程,到大国崛起,百年历史中,苦难和屈辱渐渐远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中国的知识分子,从被动地学习西方开始,也逐渐在学习的同时真正感受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开始真正拥抱世界。
“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加入到地球村的成员,而是开始主动与世界融合,并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我们的经验,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正是我们在非洲种玉米背后一个新的大背景。”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小云助贫中心发起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访者供图
文化自觉从被动到主动融入
新京报:很多人都知道,你一直在中国的农村做扶贫和乡村建设工作,但很少人了解,你也在非洲做类似的工作,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小云:大概有10年了,我和我的团队,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去非洲。每年坦桑尼亚夏季,也是当地的旱季,玉米成熟的时候,我会带着团队的同事和学生去那里,和当地干部和农民收获我们一起种的玉米,安排来年的计划。
新京报:为什么是去非洲?
李小云:中国的百年现代化,是从被动卷入开始的。这其中留下了很多屈辱的记忆。百年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发展非常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曾经是一个被修建铁路的国家,现在,我们帮着非洲和亚洲很多国家修建铁路。这40多年的转型变化,更多人看到的是,我们国家内部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变化,也看到了我们在海外的变化。但实际上,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变化,我们的世界观,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自身对待世界的看法,我们对世界的责任等。我们在非洲种玉米这样一个看似简单技术的行动,背后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