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10年前,第一次见到中国学者时,当时42岁的法图玛·穆卡姆巴并不知道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在这个位于东非的偏远乡村中,偶尔也能看到外来的游客,他们浮光掠影一般地走过村落,对一切都保持着好奇心,但又从不真正深入这里的生活。
法图玛·穆卡姆巴没有想过,这些来自中国的学者,前后在这里停留了10年。10年之中,教他们怎样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增加农作物产量,帮助他们盖房子、修整村庄,还教他们的孩子读书。
东非坦桑尼亚的偏远乡村佩雅佩雅村。受访者供图
村里来了中国人
佩雅佩雅村,一个普通的东非农耕村庄,位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村民们以农业为生,种植玉米、小麦等旱地作物。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靠天吃饭,每年只种一季,收成高低全靠运气。
坦桑尼亚气候复杂,既有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也有热带山地气候,来自东部海洋的季风,同样影响着这里的气候。莫罗戈罗省位于坦桑尼亚的中部,横跨东西,兼具多种气候特征。
莫罗戈罗省省长罗阿塔·萨纳雷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莫罗戈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不仅为当地人提供食品,也是工业材料和对外出口商品的主要类型。因为多样的气候条件,这里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蔬菜、甘蔗等作物。
和飞速变化的中国不同,位于东非的坦桑尼亚,时间的流速是缓慢的。在法图玛·穆卡姆巴数十年的生命中,村里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变,老一辈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传到下一代依旧在使用。
曾做过很长时间莫罗戈罗省副省长的慕康果告诉记者,当地一直都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专家和援助项目,作为本地的农业管理者,他也曾和许多援助专家接触过,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像中国学者这样,频繁进入普通的农家,进入一块块农田里。
2011年,中国学者们到佩雅佩雅村考察,法图玛·穆卡姆巴还清楚地记得,来村里的中国专家很不同,他们异常关注村民们生活的细节,看自己的房子,看房子里的家具,问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情况,最爱做的是下地观察玉米的长势。
中国学者与佩雅佩雅村村民。受访者供图
“他们考察玉米地,到家里和我们聊天,看我们饲养的家禽,好像对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东西都有兴趣了解。”今年74岁的奥马里说,他住在另外一个名叫瓦辛巴村的村庄里。和中国专家们对他们的一切都感兴趣不同,奥马里并不知道这些人是来做什么的,甚至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非洲的农技推广官
2012年,在当地一个叫“千里马”的村庄,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这里建成,正式开始投入工作。这个示范中心的任务,是筛选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并进行推广。
几乎在第一时间,当时30岁的阿德里安·巴尔塔萨·鲁维耶马穆就参加了示范中心提供的技术培训。起初甚至谈不上踊跃,他告诉记者,他是被他所在地区的农业官员派遣的。
技术培训最短的要持续两周以上,最长的达到数个月。在第一次培训结束后,阿德里安·巴尔塔萨·鲁维耶马穆就喜欢上那里的培训内容。
“中国学者教给我们的技术,很多都是我们很容易就能使用的,比如如何选用新的种子,比如使用有机肥,而不是化肥,再比如密植。”他告诉记者。
阿德里安·巴尔塔萨·鲁维耶马穆的家,是一个4口之家,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农业,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生活来源,不仅为一家4口提供了食物,卖出去的粮食,也换来了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对我们来说,增产,就意味着家庭境况的改善。”
位于瓦辛巴村的维罗妮卡·卢加诺,参加培训班的原因更简单一点儿,维罗妮卡·卢加诺是一位农业专业的学生,2014年,从学校毕业后,她加入了培训班,学习这些与学校里截然不同的知识。“在坦桑尼亚,许许多多的农民,都还在用粗放的方法种田,尽管农业是人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缺乏相应的技术,使得农业的收益非常低。”维罗妮卡·卢加诺告诉记者,“我希望家乡的农民,能够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量和质量提升。”
玉米是瓦辛巴村村民们种植的主要作物,过去许多年中,村民们开垦荒原,几乎很少管理。维罗妮卡·卢加诺告诉记者,在当地,1英亩玉米,基本上只能收获3-4袋,“那时候,人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没有人去了解,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同样面积的玉米产量,可以轻松超过这里10倍以上。我想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农民,真正学到一些增产的技术。”
村民玉米地间作。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