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2022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进行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的比赛。为了落实“绿色办奥”的筹办理念,冰立方在“水冰转换”中造就了“绿色节能”的冰壶场馆。
“水冰转换”是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转换过程大致分为5道工序,即放空池水、搭设钢架和支撑结构、铺保温层和防水层、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以及制作冰面。完成转换的比赛大厅将成为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
2020年12月21日,“冰立方”冰壶场地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营。冬奥会赛后,该馆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不断切换。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临时冰面”改写冬奥冰壶项目建筑史
在冬奥会的百年历史上,冰壶项目从来没有在临时的冰面上进行过比赛。最开始的方案是在游泳池内搭设钢架,形成新的支撑体系,再通过浇铸混凝土加制冷管道,形成“永久”的冰面系统。但显然,这样做是非常糟糕的,这种永久冰面只是一次性的,用完后就要砸掉,成为建筑垃圾。
北京冬奥组委会同业主和国际壶联交流,尝试改变冬奥会这项运动的建筑历史,采用可转化的钢架支撑系统来进行临时冰面的建设,在水池里建设非常密集的钢架。在钢架上铺设预置的混凝土板,用的时候摆上来,不用的时候撤走。在混凝土板上铺设临时冰面的相关材料,包括保温层、隔湿层,还有临时制冰的管道。
“水冰转换”成功进行钢架冰面铺设
2019年6月,在“水立方”,一场“奇异”的“水冰转换”正在进行。冰壶场地改造工程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冰壶比赛对冰面平整度要求非常高,这对工程的架体结构精度、施工作业细致度都是考验。同时,冰壶项目是所有场馆中对外环境要求最高的。场馆里有3种不同温度——观众席在16℃以上,冰面达到零下8℃,冰面上一米的位置不能让运动员太冷还要达到零上几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