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部分地区中小学学位预警 如何保障“就近上”“上好学”
“根据前期对辖区适龄儿童的摸底情况,部分学校因服务范围内人口分布密集、新建住宅小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可提供学位高度紧张,2023年面临超出既有学位接纳能力范围的情况。”6月中旬,甘肃兰州安宁区教育局发布了这样一则“学位预警”,表示将对中小学入学划片范围适当调整,“片区内适龄儿童严格按照批次顺序录取,无法接纳的生源将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到其他学校入学”。
进入“入学报名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工作,牵动着千万“准一年级学生家长”的心。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七年来临,“生育小高峰”带来的传导效应在今年的小学入学关口集中体现。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北京、广州、济南、大连、长春、青岛、成都多地发布了中小学学位预警。
今年会是“最难入学年”吗?学位预警背后,各地又如何保障“就近上”“上好学”?记者进行了采访。
适龄人口增量大、区域不平衡造成“学位紧张”
对于浙江宁波市北仑区一些中小学校学生而言,上体育课要“上楼”而非“下楼”——他们的操场建在了楼顶上。
“不仅屋顶上用围栏围起来建了操场,沿着教学楼周围 、围墙紧挨处也都开辟成了跑道。 能用的空地几乎都开发成运动场地了。”该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刘杰告诉记者,为了增加人均运动面积,部分学校不得不“四处找空间”。
应急之举背后,是当地逐年增加的入学和在校人数。刘杰向记者透露,“今年增量是最大的,全区学位至少要新增1000个,按最大班额数不超过45人来算,得新增20多个班级。”
学位需求增量“波峰”不只体现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二线城市。江西南昌西湖区教育体育局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随着国家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该区2022年义务教育入学生源已呈明显增长趋势,2023年入学生源来自全区出生率最高峰的一年,适龄儿童数量将达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