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正确看待并应对欧美的“中国产能过剩论”
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欧美国家中被频繁讨论。但实际上,中国的产能过剩状况并不比欧美国家更为严重。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出口表现强劲,不仅总量显著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从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了技术含量更高的机电产品。这一转变伴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策略的实施,使得中国能够利用其庞大的市场规模效应,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针对欧美提出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可以从几个方面应对:
1. 深化“一带一路”合作:通过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促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有助于缓解国际贸易中的货币流通问题,并增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
2. 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支持中国企业到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即“销地产”,这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带动中国相关产业链的出口,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3. 发展服务贸易:重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提升,相关的金融服务、技术支持等服务贸易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4. 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发展跨境电商和产业互联网,实现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的无缝对接,简化贸易流程,特别关注中西部地区的潜力挖掘,促进其融入全球数字贸易网络。
总体来看,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需客观分析,其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非简单的过度生产。通过上述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回应国际质疑,还能为中国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