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球格局激荡的年代,谁坐在谁的旁边,谁选择去哪里露面,往往比一句外交声明更具分量。2025年9月3日,北京将再次成为全球目光的焦点。一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当今世界外交棋盘上的一次高调落子。外宾名单揭晓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以及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三位“特殊嘉宾”的出现引发全球舆论热议。他们的出席不仅让这个纪念场合的政治意味远超以往,也意外地与特朗普形成对比。这位美国总统曾自诩是能与金正恩“谈笑风生”的人,也曾频频释放“愿与普京直接对话”的信号,还曾在伊朗问题上尝试“以交易代替对抗”。如今,他想见的人几乎都来到了北京,而他自己却不在场。
金正恩现身北京是一场低调中的高调。自2020年以来,他极少出国,尤其避开多边外交场合。2025年5月,俄罗斯举行胜利日阅兵,普京亲自邀请,但朝鲜最终缺席,引发诸多猜测。这一次,金正恩选择亲临北京,耐人寻味。他仍然选择了熟悉的专列出行方式——这条从平壤通往北京的铁路不仅是安全可控的路线,更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外交路径。这场出行与其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不如说是在当下复杂格局中寻找生存的平衡点。在北京,金正恩可以见到几十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领导人,以一种不声张但极为有效的方式短时间内进行多边接触。这对一个长期被西方孤立的国家领导人而言,意义重大。
鸠山由纪夫的出现则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信号。这位日本前首相早已不再是政坛主流人物,却始终活跃在中日交流的非官方舞台上。他曾在中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脱帽鞠躬,引发日本舆论强烈反应,也曾直言反对日本政府紧跟美国对华政策。他在北京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对比:当今日本政府选择缺席,鸠山却以个人身份出席,成为中日关系中“另一个可能性”的象征。通过他的身影,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对日关系的开放态度,同时也在提醒各方,历史与现实无法被轻描淡写。
敏昂莱的身影更加复杂。自2021年缅甸政局突变以来,敏昂莱领导的军政府一直处在西方制裁与舆论压力的漩涡中。但在北京的这场高规格活动中,他获得了一个公开亮相的机会。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破冰,更是一种现实主义逻辑的体现。中国的邀请是对现实的承认。在当前全球“去西方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是一种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哲学。敏昂莱的出席说明了在西方制裁机制之外,仍有另一套国际交流渠道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