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前往北京参加二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俄方特别强调中俄作为战胜国共同守护历史记忆的使命。两国领导人在凌晨的星夜兼程中以行动呼应历史的召唤。面对全球历史修正主义抬头,这一仪式性行程引发对国际社会如何传承战争教训、筑牢和平基石的深层思考。
2025年9月2日凌晨2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车队抵达北京天安门广场。普京在天津忙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后,马不停蹄地赶来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次访问不仅是普京继去年5月后的又一次“中国行”,更是近四天的深度访问,俄方感叹普京在中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普京选择在凌晨抵达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日程安排。凌晨2点,安保压力小,交通管制也方便,这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对历史的尊重不分昼夜,不打折扣。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此访不仅是为了深化合作,更是要表明中俄作为二战的重要力量,要一起维护历史记忆。此外,许多国家领导人从天津坐高铁来北京,这为中国的高铁做了一次生动的展示,可能加速相关国家的合作进程。
普京的“凌晨赶路”和多国领导人的“高铁体验”并非偶然,它们是大国在历史纪念活动中角色演变的注脚。当下,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历史叙事上淡化苏联和中国在二战中的决定性贡献,甚至篡改历史事实。日本一些极右翼政党打着“回归战前”的旗号,用错误史观影响年轻一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两国选择在80周年这个特殊节点高调且坚定地共同维护历史真相,是对历史修正主义的有力反击。
构建共享的历史叙事对于防止冲突和维护国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每个国家都按自己的剧本改写历史,误解、摩擦甚至冲突可能随时上演。中俄这次联手告诉世界,我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历史底线”和不容触碰的“真相共识”。这不仅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也在提醒我们,和平需要每一代人去守护和传承。特别是年轻一代,应该拿起历史的放大镜,识破那些试图“洗白”历史的伎俩,捍卫历史真相,接力这份和平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