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在全球披露币种构成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由上季度末的57.79%降至56.32%,回落1.46个百分点,其份额已连续11个季度低于60%,创30年来新低。
美元储备份额下降受到美元指数大幅贬值的影响,也因为境外官方对美元资产的兴趣降低。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2025年二季度,不含国际组织的官方外资净买入国债、政府机构债、公司债和股票等美国证券资产规模仅为51亿美元,环比下降94.4%,较2023年二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季均值回落了72.2%。
这显示美国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的经贸政策不仅冲击了全球贸易体系,还加速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重置。对等关税政策被类比于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当时,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拉开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序幕。这次更进一步,美元的信用基础——美联储独立性也正遭遇严重威胁。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网络效应和路径依赖,即国际货币的持有和使用存在较大惯性,人们一般不会轻易改变交易习惯。因此,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不仅取决于追赶国家自身的强大,还取决于先发国家的衰弱。美国以邻为壑、自毁长城的经贸政策正在瓦解各种美国例外论,并扩大美元信用裂痕,为其他货币崛起提供了机遇。
近期,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公开探讨了在美国领导的全球经济从多边主义秩序逐渐转向碎片化和保护主义背景下,提升欧元国际地位的可能性与路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公开讨论了全球金融治理问题,提出多极化发展是未来的演进方向之一,有助于推动主权货币国强化政策约束,提升国际货币体系韧性,更有效地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