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有人选择翻山越岭回乡扫墓,也有人在网上下单“代客祭扫”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代献花、代烧纸、代磕头等,内容灵活定制。原本为方便异地群众寄托哀思的服务,如今演变成有偿业务,价格从一两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记者调查发现,这项服务背后存在一系列问题:价格不统一、流程不透明,甚至出现欺诈行为。有些商家要求预付1000元定金,但没有费用明细,并称后续可能因“超支、项目增加”追加尾款。有些消费者收到几段所谓“现场视频”,事后却发现多段内容是拍摄于一个月前的通用素材。
在便利与情感、形式与内涵之间,代祭扫“云尽孝”面临诸多争议。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胡蓉认为,这一现象本质上是传统孝道与现实条件冲突的妥协方案,是“离土化”生存状态下的情感表达革新。
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程轶圣提醒,当前此类服务缺乏行业监管,消费者在下单前应详细了解服务内容与定价条款,尽量签署书面协议,注意留存交易记录,并注意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数年前,部分墓园曾以公益形式推出代祭扫服务。例如2022年清明节期间,因疫情防控需要,广州部分区暂停现场祭扫,不少殡葬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代祭扫服务。然而,这类公益服务并未持续太久。大部分公墓相继取消了代祭扫服务,南沙玉德堂虽仍保留,但已转为有偿。目前该墓园提供198元和298元两种套餐,前者包含毛巾、鲜花、苹果四个、三鞠躬及照片一张,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对电子蜡烛和四个橘子。
随着公益服务退场,私人代祭扫市场迅速崛起。记者在多个二手交易平台和社交平台检索“代扫墓”等关键词,发现大量商家推出各类“代扫套餐”,价格从170元至上千元不等,价格波动较大。例如,广州某商家的170元服务套餐包含扫墓、除草、献花、读信等,并可拍摄视频或进行现场连线;收费1000元的商家位于福建漳州,提供的服务内容与上述套餐相差无几,且二者均只能在地图上定位的公墓祭扫。